t1567p423

标签: 卫星

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5年9月17日,19:07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莫斯科9月

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5年9月17日,19:07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莫斯科9月

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2025年9月17日,19:07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莫斯科9月17日电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,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只有在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才有可能,但目前因常任理事国存在分歧,事实上是不可能的。佩斯科夫...
如果真的成功,中国航天将会超越所有神话!咱先聊聊中国航天最近放出的这个“大

如果真的成功,中国航天将会超越所有神话!咱先聊聊中国航天最近放出的这个“大

如果真的成功,中国航天将会超越所有神话!咱先聊聊中国航天最近放出的这个“大招”——计划去距离地球超一千万公里的地方,给一颗小行星“轻轻推一把”。再说说要对付的那颗“太空石头”,直径大概50米,差不多是18层居民楼那么高,重量得有50万吨上下。这么说吧,要是它真朝着地球冲过来,就算不直接砸在城市里,也会引发海啸、地震,后果根本不敢想。但咱要做的不是把它炸碎,而是让它的轨道偏个3厘米。你没看错,就3厘米,可千万别小瞧这3厘米:在一千万公里的距离上,这点偏差会像滚雪球一样越变越大。等小行星飞到地球附近时,实际偏移距离能差出几十万公里,差不多是地月距离的一倍,刚好能让它绕开咱们的家园。要完成这活儿,难就难在“精准”二字。首先得在茫茫太空里找到这颗小行星,这难度不亚于在上海街头找北京的一颗乒乓球。探测器得装着高分辨率的“智能眼睛”——光学导航相机,还得带个能自己算账的“大脑”——自主决策AI系统。毕竟信号有延迟,要是小行星突然出现点轨道波动(虽然概率小,但必须防着),等地面指令传过去,早就追不上了。这技术可比之前“天问一号”着陆火星时的自主避障还得升级,那会儿火星离地球最近才5500万公里,这次直接翻了近两倍距离,对探测器的自主能力要求更高。找到之后还得“撞得准”。这次用的探测器大概600公斤重,跟一头成年奶牛差不多,但得加速到20公里/秒以上——这速度是民航客机的200倍,撞上去才能产生足够的推力。而且不能瞎撞,得找准小行星上的“发力点”,就像打台球得找好角度才能把球推到想去的地方,要是撞偏了,要么推力不够,要么让小行星转起来,反而达不到偏轨效果。为了保险,探测器还会带个“小跟班”——伴飞卫星,提前绕着小行星转,摸清它的形状、自转速度,把数据实时传给主探测器,相当于提前画了张“撞击地图”,确保一撞就中。这里面藏着的技术硬活儿可不少。就说推进系统吧,要是用传统的化学火箭,带的燃料根本不够跑一千万公里,探测器得被燃料压得飞不动。所以咱得用离子推进器,这玩意儿效率是化学火箭的10倍以上,就像电动车比燃油车省电,少量燃料就能跑远路。还有探测器的“身子骨”也得抗造。太空里环境太恶劣,一会儿被太阳晒到100多摄氏度,一会儿又降到零下200摄氏度,还得扛住宇宙辐射,要是材料不行,半路上就得散架。更重要的是,这事儿不只是“防小行星”那么简单,更是中国航天深空探测的“练兵”。往大了说,这是人类第一次把“主动防御小行星撞击”从理论变成实战演练。古代神话里,女娲补天是补天上的窟窿,后羿射日是射掉多余的太阳,都是应对天外来客的想象。现在咱用探测器、离子推进器、AI导航,把神话里的“救世”变成了科学能落地的事——这可比神话更了不起,因为神话靠的是想象,而这个靠的是无数工程师的计算、试验,是拧好每一颗螺丝、调试每一次程序干出来的。说实在的,这个任务要是真成了,中国航天就不是简单的“追赶”了,而是在深空防御、自主导航这些领域走到了世界前面。

云图控股涨0.00%,成交额1.45亿元,今日主力净流入-461.71万

4、作为腾讯游戏官方赛事合作伙伴,云图电竞馆不断推动电竞全民化发展,2017年举办了赛事活动280场,220支战队参赛,900人观赛。5、2023年半年度报告:公司依托自身产业优势和战略发展规划,持续通过多项举措响应国家巩固脱贫...
为什么东方红一号至今都没有坠入大气层?很简单,因为当初把东方红一号发射出去的时候

为什么东方红一号至今都没有坠入大气层?很简单,因为当初把东方红一号发射出去的时候

为什么东方红一号至今都没有坠入大气层?很简单,因为当初把东方红一号发射出去的时候,就没想过让它回来。东方红一号的“不坠落”,首先要从它的“出身”说起,上世纪60年代,中国航天刚起步,技术基础薄弱,连卫星回收装置都没掌握。与其强行加装复杂设备增加失败风险,不如集中精力攻克“送上去、转起来、传信号”三大核心目标,于是,老一辈航天人做了一个大胆决定:不回收!这颗卫星的设计寿命仅20天,实际运行了28天,电池耗尽后便与地面失联,但它的轨道设计却堪称“天才”——近地点439公里、远地点2384公里的椭圆轨道,大部分时间都在400公里以上的高空运行。这个高度的大气密度只有地面的百亿分之一,阻力极小,就像“在真空里骑自行车”,自然能省力地绕地球转圈圈。东方红一号能“长生不老”,还离不开物理定律的加持,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公式,卫星的轨道高度越高,所需的第一宇宙速度越低。东方红一号的平均速度约7.55公里/秒,虽低于地球表面的第一宇宙速度,但在它的轨道高度上,这个速度刚好能维持圆周运动。更妙的是,它的轨道受太阳、月球引力及太阳光压的影响,逐渐从“椭圆”变成更扁的形状,远地点从2384公里增至2041公里,近地点仅从439公里降至435公里。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,卫星在近地点时速度极快,远高于平均速度,甚至能短暂突破该高度的第一宇宙速度,这进一步降低了坠落风险。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突飞猛进,2021年实践二十一号卫星已能用机械臂“抓”失效卫星,天宫空间站的机械臂也能轻松举起25吨重的物体,理论上,派一颗“回收卫星”用机械臂抓住东方红一号,塞进返回舱带回地球并非难事。但现实是:回收它,性价比太低。毕竟东方红一号没有适配抓取的装置,机械臂需精准控制速度差,稍有不慎就可能“抓空”或损坏设备,发射回收卫星、调整轨道、安全着陆,整套流程耗资巨大,而东方红一号已无科研价值。它现在是太空中的“活化石”,轨道如同一条“航天记忆带”,提醒后人:中国航天的起点,是用手摇计算机算出控热数据,是用土办法解决世界级难题。东方红一号的“不坠落”,本质是中国航天人“务实浪漫”的体现,不追求形式上的“圆满”,只求用有限资源突破技术边界,如今,中国航天已从“跟跑”迈向“并跑”甚至“领跑”,但老一辈的“不回头”精神依然珍贵。与其纠结是否回收,不如让它继续在太空“流浪”,它不仅是中国的骄傲,更是全人类探索宇宙的见证者,或许千年后,当人类文明已跨越星海,东方红一号仍会绕着地球旋转,像一颗永不熄灭的“红色星辰”,诉说着那个年代的故事:“我们曾一无所有,但依然敢向宇宙要答案,”
今天晚上的最新卫星云图上看,云南楚雄、昆明、曲靖一带只有个别区域有少量分散性的云

今天晚上的最新卫星云图上看,云南楚雄、昆明、曲靖一带只有个别区域有少量分散性的云

今天晚上的最新卫星云图上看,云南楚雄、昆明、曲靖一带只有个别区域有少量分散性的云层,昭通一带云量较多,昭通北部局部区域还有一些分散性的阵雨。19:40昆明温度20.8度 相对湿度71% 今天下午昆明最高温度24.4 度 从形势上来...
中美最近在太空进行了一次较量,绝对是高手过招,招招致命。美国Maxar卫星在太空

中美最近在太空进行了一次较量,绝对是高手过招,招招致命。美国Maxar卫星在太空

中美最近在太空进行了一次较量,绝对是高手过招,招招致命。美国Maxar卫星在太空拍摄实践二十六号卫星,中国反过来用吉林一号拍摄Maxar卫星。中美在太空上演了一场有意思的“卫星互拍”戏码,真的是技术过招,各显身手。今年5月29日中午,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火箭,把实践二十六号卫星成功送上了天。这颗卫星主要用在国土普查、环境监测等方面,对国内经济建设帮助挺大。没想到,几天后,也就是6月3日下午四点多,美国Maxar公司的卫星悄悄靠近实践二十六号,距离大概29公里,用超清相机拍了好几张照片。听说连卫星上1.9厘米的小零件都能看清楚,技术确实厉害。用通俗的话说,就像在几十公里外用高倍望远镜,把卫星零件都看得一清二楚。不过咱们中国航天团队也不是吃素的。没多久,就用吉林一号卫星拍下了Maxar卫星的影像,算是漂亮反击。在太空做这种事儿难度很大,每颗卫星都有固定轨道,就像开车要在车道里跑一样。Maxar和实践二十六号都在500公里左右的太阳同步轨道上,每隔16天左右才有一次靠近机会。美国能抓住机会拍出高清照片,说明他们在轨道计算和卫星操控上有真功夫。咱们的吉林一号也不落下风。它的光学分辨率能达到0.72米,虽然比不上Maxar的0.3米,但看清卫星的结构和关键设备完全够用。这次互拍不是偶然,是中美太空技术长期较量的一个缩影。早在2022年,美国的GSSAP间谍卫星就想靠近中国卫星监视,结果咱们的卫星提前察觉,不仅躲开,还反过来拍了对方一张。卫星在太空变轨可不像开车转弯那么简单,每次都要精确计算,还得节省燃料,因为燃料直接影响卫星寿命。咱们的卫星能在关键时刻精准操作,说明中国在轨道计算和燃料控制上已经很成熟。有人可能觉得,拍得越清楚技术就越牛。美国Maxar卫星照片色彩丰富、细节清楚,主要靠光学成像,类似我们平时用的数码相机。咱们的吉林一号除了光学,还有雷达卫星,比如齐鲁一号。雷达卫星拍出来是黑白图,但不受天气影响,不管白天黑夜、刮风下雨都能正常工作,实用性很高。现在太空已经像竞技场一样,越来越多国家发射卫星。这次中国卫星反制行动,不仅表明咱们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太空资产,也说明咱们尊重其他国家的合法权益。过去,美国在太空一直领先,媒体称WorldView-3卫星能拍到地面上汽车型号,但这些年中国航天进步很快。吉林一号系列多颗卫星已经实现全球观测,中国不只是追赶者,部分领域已经开始并跑,甚至有超越的趋势。这次互拍,更像是双方亮实力,“我看得到你,你也别乱动”。这种相互威慑其实有利于太空安全,避免误判和冲突。背后,是科研人员无数日夜的付出。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利用太空,但在技术竞争上绝不退缩。未来,相信会有更多中国卫星飞上天,为人类探索宇宙贡献力量。
太空这地界最近可不太平,中美俩大国在天上上演了出

太空这地界最近可不太平,中美俩大国在天上上演了出"猫鼠游戏",只不过这次老鼠敢

太空这地界最近可不太平,中美俩大国在天上上演了出"猫鼠游戏",只不过这次老鼠敢直面猫的眼睛了。美国那棵"太空常青树"Maxar卫星,向来以偷窥别人家航天器为乐,这回把镜头对准了咱们5月刚上天的实践二十六号卫星。可它千算万算没料到,中国的吉林一号早就悄悄架好了相机,把这位不请自来的"太空侦探"拍了个正着。要说这Maxar卫星,在侦察界算是老资格了,常年在地球轨道溜达,谁家发射个新卫星、建个空间站模块,它都得凑上去拍几张"全家福"。可这次它盯上的实践二十六号,压根不是什么军事设备——这颗由哈工大、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联合研制的卫星,本职工作是给国土普查拍高清照片,监测森林覆盖率、河流污染这些民生大事。就像你家阳台晾着的衣服,突然被对面楼的望远镜天天盯着,换谁都得提高警惕。中国这边的反击堪称教科书级别的"以彼之道还施彼身"。吉林一号卫星就像拿了个超长焦太空自拍杆,不仅清晰捕捉到Maxar卫星的运行轨迹,连它太阳能板的纹路都拍得一清二楚。这本事可不是吹出来的,咱们的卫星在3.6万公里高空都能看清地面上的汽车牌照,拍个慢悠悠飘着的卫星还不是手到擒来?更关键的是,这一巴掌打得有理有据——你能用侦察卫星刺探我民用设施,我就有权利给你的间谍设备"留个档"。这事儿说小是卫星间的互相拍照,说大了其实是太空规则的重新定义。以前美国总觉得太空是他家后花园,想监测谁就监测谁,中国航天器想靠近国际空间站都得层层报备。可现在不一样了,实践二十六号在前面搞科研,吉林一号在后面当保镖,民用军用技术互补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"太空安防系统"。就像当年美国加关税我们反制稀土一样,你敢破坏规则,我就有能力让你知道什么叫对等。背后的底气来自实实在在的技术突破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星载相机技术、航天科技集团的轨道控制能力,这些平时用来服务国土普查的本事,到了太空博弈时就成了硬核实力。这跟咱们量子芯片、高铁技术突然爆发是一个道理,十年磨一剑的积累到了时候自然能亮出来。美国总以为能垄断太空侦察权,却忘了中国搞航天向来是"多条腿走路",民用项目里藏着的技术储备,关键时刻就能变成战略威慑。说到底,这场太空较量哪是什么"招招致命",更像是中国航天的一次"实力亮相"。你拍我的普查卫星,我就拍你的侦察卫星;你想掌握太空话语权,我就用技术证明规则不是你一家定的。从当年看别人脸色申请国际空间站合作,到现在能在太空给不速之客"拍证件照",这背后是一代代航天人攒下的底气。未来在太空这地界,想搞霸权可没那么容易了,毕竟真正的强者,既能建空间站造福人类,也能看家护院守住底线。
波兰突然关闭边境,90%中欧班列停摆,王毅抵波磋商。据俄罗斯卫星社援引波兰外交部

波兰突然关闭边境,90%中欧班列停摆,王毅抵波磋商。据俄罗斯卫星社援引波兰外交部

波兰突然关闭边境,90%中欧班列停摆,王毅抵波磋商。据俄罗斯卫星社援引波兰外交部消息,当地时间9月15日,中国外长王毅抵达波兰,展开访问。中欧班列自开通以来,一直是连接中国与欧洲的重要物流纽带。从中国中西部城市出发,经哈萨克斯坦、俄罗斯等国进入欧洲,最终抵达德国、波兰等国的枢纽站点,这些满载电子产品、机械零件、日用百货的列车,每周都保持着稳定的开行频率。波兰的马拉舍维奇站是中欧班列进入欧洲后的关键节点之一,大量货物在这里完成换装或分拨,再转运至欧洲其他国家。边境关闭后,多列已抵达波兰边境附近的班列被迫停靠在沿线站点,驾驶员在驾驶室等待通知,车厢里的货物也暂时无法送达目的地。当地时间9月15日,中国外长王毅抵达波兰,开启计划中的访问行程。早在一周前,中方就已官宣此次访问安排,原本的日程聚焦于双边关系与中欧合作等议题。但随着波兰边境关闭引发中欧班列停摆,波兰外交部透露,讨论这一突发情况被临时纳入访问日程。波兰的行动并非无迹可寻。就在边境关闭当日,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启动了“西方-2025”联合军演,演习区域距波兰边境仅30公里。更早前的9月9日晚,波兰军方监测到19架无人机闯入领空,其中4架被击落。尽管俄罗斯否认无人机来自本国,称可能是导航故障,但波兰仍以“国家安全”为由,切断了这条亚欧贸易大动脉。波兰并非这场危机的唯一“受伤者”。马拉舍维奇口岸每年为波兰带来超过5亿欧元的物流收入,周边仓储、货代公司依赖班列生存。边境关闭后,当地失业率预计上升2个百分点,波兰商会直言“经济账不能不算”。更微妙的是,波兰曾是中欧班列的最大受益者之一,2024年前三季度,经波兰转运的货物量同比增长154%,如今却因政治博弈自断财路。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已悄然展开。武汉、重庆等中欧班列枢纽城市开始组织企业对接新路线,部分货物通过跨里海路线或中老泰铁路分流。规划中的“中间走廊”南线,从新疆出发,经哈萨克斯坦、里海、阿塞拜疆、格鲁吉亚、土耳其进入欧洲正加速推进。这条线路虽运力尚在爬坡,但未来可能成为重要补充。王毅此行华沙,正是危机中的关键一环。中方此前已明确表态:中欧班列是中波合作的旗舰项目,符合双方共同利益。此次访问,中国既需维护自身经济利益,也要在俄欧博弈中保持战略定力。波兰方面,既希望借北约支持强化安全,又需平衡经济代价;既想向中国施压,又不愿失去中欧合作机遇。这种矛盾心态,让磋商结果充满变数。此次波兰边境关闭与中欧班列停摆,也让更多人关注到跨境物流通道面临的不确定性。作为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运输方式,中欧班列的稳定运行需要沿线各国的协同配合。随着王毅外长与波兰方面的磋商推进,外界期待双方能尽快找到解决方案,让停滞的班列重新启动,恢复这条物流通道的畅通,保障中欧贸易的正常开展。
#中国航天再传捷报#【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】9月16日9时6分,我

#中国航天再传捷报#【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】9月16日9时6分,我

#中国航天再传捷报#【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】9月16日9时6分,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/远征一号S上面级,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,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,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。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95次飞行。(李国利王晨宇)​​​
老美越看越心慌!中国逐日工程开启,2028年将建成太空发电站!距离地面3.6万公

老美越看越心慌!中国逐日工程开启,2028年将建成太空发电站!距离地面3.6万公

老美越看越心慌!中国逐日工程开启,2028年将建成太空发电站!距离地面3.6万公里,年发100亿度,为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的三分之一。还能15秒躲陨石。“太空建电站发电”并非新构想。1941年,科幻作家伊萨克·阿西莫夫在小说《理性》中提出,空间站可收集太阳能,用微波束将能量传输至各行星。1968年,美国工程师彼得·格拉塞在《科学》杂志发文,首次提出“太阳能发电卫星”概念,设计方案为:在太空安装巨型太阳能电池阵,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,再转为电磁能无线传回地面。1973年,格拉塞为该方案申请专利,形成太空发电站首个正式技术蓝图。我们在这个领域起步较晚,但进展飞快。2014年,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团队提出“欧米伽”设计方案;2018年,中国正式启动“逐日工程”,推进“太空发电”构想落地。逐日工程的设计指标,远超国外同行。美国2023年公布的太空发电站方案,目标年发电量60亿度;日本同类项目受光伏技术限制,预计年发电量不到50亿度。逐日工程领先同行的关键原因是,采用砷化镓薄膜光伏板,其厚度0.1毫米,转换效率32%,为美国常用硅基光伏板的1.5倍,且重量轻,可在火箭有限载重内,可以放进去更多组件,提升发电量。太空发电站原理类似“高空太阳能充电宝”。地面太阳能受天气、昼夜影响,日均发电时长最多8小时;3.6万公里高空同步轨道,没有阳光遮挡,可实现全年24小时发电。电能通过微波或激光传输至地面接收站,再转化为日常用电。而且中国突破“能量无线传输损耗”难题,传输效率达85%,美国为60%,日本为55%。不过太空中并不安全,有许多太空垃圾和陨石,虽然可能撞坏发电站。为此,逐日工程为电站配备了36台霍尔推进器。这种推进器不靠燃料燃烧,通过电场加速离子产生推力,单台推力小,但能长时间精准发力,从而多躲避太空中的袭击。美国同类项目仅配12台传统推进器,规避危险需30秒以上,中国36台霍尔推进器联动,15秒内可横向移动100米。同时,电站外壳采用石墨烯与碳化硅复合材料,硬度为钢铁的10倍,可抵御小尺寸太空碎片撞击。逐日工程电站如果建成,可缓解地面能源压力,为未来深空探测、空间站供电提供技术支撑,推动人类进入“太空能源利用”时代!信源: